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是決定水稻產量的三個核心要素。如果這三大要素能夠“齊心協力”,水稻增產便不是問題。然而,它們之間的關系有點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一株水稻如果穗數長的特別多,穗子就會變小,粒重也會變輕;穗子大了,穗數就會變少。它們之間往往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系,一個增大的時候,另外一個就變小了。”4月22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余泓解釋說。
近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了水稻產量核心要素穗重和穗數之間相互制約的分子機制,為打破這種制約關系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法,為突破水稻產量瓶頸提供了新的遺傳資源與研究思路。相關研究成果4月21日23時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
“不同農藝性狀之間存在的這種此消彼長現象,被生物學家稱為權衡效應,這一效應使得一些優異性狀往往不能兼得。這種權衡效應可能由連鎖累贅或基因多效性引起。”余泓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所謂連鎖累贅,是指傳統育種中,在有利基因的導入時帶入了與之連鎖的不良基因,造成育種后代表型與預期結果不一致;而基因多效性則是一個基因控制著多種表型。
“目前,連鎖累贅可以通過基因的精細定位和交換重組來解決,然而,基因多效性引起的權衡效應仍然沒有有效方法進行解除。”余泓說,如何解決基因多效性造成表型間的權衡效應,對于突破現有育種瓶頸有重要科學意義。
此前李家洋團隊鑒定到的一個水稻株型調控的主效基因IPA1,可用于調控水稻多方面生長發育過程,對抗病性和環境適應性也有重要調控作用,已廣泛應用于優良水稻品種的培育。但IPA1是一個典型的多效性基因,在增大穗部的同時會使分蘗數降低,限制了其增加水稻產量的潛力。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創制出大量IPA1順式調控區平鋪刪除的基因編輯材料,并從中發掘出了可以同時提高穗重和穗數的編輯材料IPA1-Pro10,該編輯材料還同時具有株高變高、莖稈和根系粗壯的表型。經田間小區測產鑒定,IPA1-Pro10與對照品種中花11相比能夠增產15.9%,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該研究還進一步闡明了IPA1順式調控區調控穗部表型的分子機制。
余泓表示,這項研究通過平鋪刪除策略,通過編輯篩選水稻關鍵基因的順式調控區成功實現了水稻產量關鍵要素間負相關性的解除,打破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魔咒,為通過創制全新遺傳資源打破水稻產量瓶頸提供了有效策略。
“未來對作物核心基因順式調控區的系統功能挖掘,有望為突破現有作物育種瓶頸提供新的分子機制與遺傳資源。”余泓強調。
最近更新
- ?突破水稻產量瓶頸 “魚和熊掌”都可得2022-04-24
- 機智號火星直升機首飛一周年:累計飛行26次,距離超6千米2022-04-24
- 基因測序下一站:描繪所有人種遺傳多樣性,“人類泛基因組項目”將極大促進疾病防治2022-04-24
- 中科大首次實現對太陽與深空冷熱能量的連續捕獲和利用2022-04-24
- 美國CDC:未接種新冠疫苗兒童感染后住院率約為接種者兩倍2022-04-24
- 我國自主研發衛星激光測高產品發布2022-04-23
- 院士專家云端熱議“東數西算”2022-04-23
- 甘肅發布“強科技”系列舉措 冀提升綜合科技創新水平2022-04-23
- 百度地圖大數據:新能源車主偏愛“周五充電” ,節假日充電頻次提升三成2022-04-23
- 新能源充電行業首個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建設標準發布2022-04-23
- 智能制造助力江蘇臺資企業高效復工2022-04-23
- 到“天宮”后廚 看民企創新2022-04-22
- 中國系統劉國棟:數據要素工程落地 賦能數字經濟發展2022-04-22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2022-04-22
- 3個青稞品種獲國家登記 西藏以科技促農牧業提質增效2022-04-22
- 數字科技賦能國貨崛起2022-04-22
- 化石研究揭示翼龍為何身披“五彩霞衣”2022-04-22
- 把造紙廢料“扔”到海里吸油去2022-04-22
-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效率顯著提升2022-04-22
- 新皮膚貼片變身可穿戴多合一健康監視器2022-04-22
- 新材料加持 規模儲能首選技術成本更低2022-04-22
- 做張有“橫梁”有“立柱”的膜 高效分離水中抗生素2022-04-22
- 金融科技:新模式新業態踏浪而來2022-04-22
- 中國實際應用“人造太陽”不是夢2022-04-22
- “更準確”癌癥檢測法問世2022-04-22
- 木衛二可能有水生生物2022-04-22
- 國產智能卡車加速駛來2022-04-22
- “神十三”的護航椅由民企造2022-04-22
- 廈門科技谷:打造城市交通“聰明大腦”2022-04-22
- 未成年人刷屏上癮成問題2022-04-22